-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研究型访谈:发自美国报业转型现场的再报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6年前,还在《深圳日报》担任总编辑的辜晓进邀我为其新著《走进美国大报》作序。我看了他发来的大部分电子版书稿而为之惊叹和震撼,其内容之扎实、信息之丰富以及与当时中国报
16年前,还在《深圳日报》担任总编辑的辜晓进邀我为其新著《走进美国大报》作序。我看了他发来的大部分电子版书稿而为之惊叹和震撼,其内容之扎实、信息之丰富以及与当时中国报业实践之契合,都非之前本领域的此类图书可以相比——事实上,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型叙事体例。我于是写了《来自美国报业现场的最新报告》,这也是我当时看到部分书稿后的一个真实印象。 该书出版后,市场大热,毫不意外地被业界和学界热烈追捧,上了多个畅销书榜,甚至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报业管理先进经验的热潮。书中介绍的包括读者意识、人文关怀、广告发行、天气版、讣闻版、报纸教育工程等在内的很多办报理念和技术方法,被很多报纸直接采纳。辜晓进一年半后应台湾出版社邀请出版了台湾版,同样登上岛内两个最大的图书网络排行榜。该书作为一本读来兴味盎然的学术著作,也因独特的撰写手法和翔实的事实数据被新闻传播学界的师生高度关注,总引用率在同类著作中名列前茅。该书于2002年首版后,业界和学界又相继推出《走进英国大报》《走进日本大报》《走进美国社区报》《走进美国广电》等著作,形成了新闻图书出版的“走进”现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走进美国大报》的成功。 辜晓进于2010年应深圳大学力邀而辞去报社总编辑职务进入学界,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展研究。从他近年发表的文章和专著看,他的主要学术兴趣仍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且敏锐地抓住传统媒体的困境和被迫转型的趋势,把重点放在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最近出版的这本《重走美国大报——美国报业转型:颠覆与重生》,既是他2016年再次赴美进行专项调研的成果,也是他多年来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报业实践的研究积累。 从辜晓进发给我的9章图文并茂的电子版内容(全书共14章,当时他告诉我其余几章尚未完成)看,这本书的内容依然非常扎实,容量甚至超过《走进美国大报》,但叙事的画风似乎变了。这9章虽然还不是图书的全貌,但已经包含了《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这三大全国综合性报纸和若干区域或地方报纸以及甘尼特等大型报业集团。全书的框架仍以各机构组织单独叙事,但至少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内容的集中度明显提高 全书将焦点全部放在报业转型方面而放弃了对美国当前报纸其他状况和特点的描述。报业转型也是当前纸媒发展的痛点所在,全世界的报纸都在为之努力。美国是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报业也最先遭受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等的冲击,报纸的衰退幅度为西方国家之最。同时,美国的报业也最先拥抱互联网,最先展开以融入数字世界为目标的转型改革,其很多经验都为全球报业所瞩目。而对美国报业的其他情况,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已经不像16年前那样陌生了。因此,将本书主题和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报业转型的最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方面,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是叙事方式以访谈和对话为主,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粗粗浏览前9章内容,发现用楷体字书写的对话内容占了约三分之二以上,而旁叙内容反倒退居次要地位。这是一个大胆尝试,也是同类专著中的一个创新突破。这种叙事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递被访者、那些美国报业领袖们的真实想法和实践评价。报业转型需要顶层设计,老总们是主要操盘手,而他们的日常实践和转型思路,人们很难通过文献研究来发现和获取。因此,他们通过口述表达出来的信息,就有特殊的价值。如果用转述或旁叙方式表达,信息的损耗或失真都是难以避免的。而且,间接引述也会降低访谈内容的可信度,不小心就会插入作者个人的判断和评价甚至冗余信息。这也是为何现在西方报纸重视在重要新闻中插入讲话者谈话视频的原因之一。 做过质化研究的人都有体会,访谈是最困难的。要在较长的时间里,让访谈对象围绕目标主题谈出富有信息量的有价值内容,并不容易,何况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报业大人物。辜晓进不愧为记者出身,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善于赢得被访者信任和妥善把握现场气氛,并牢牢掌握访谈的主动权而避免内容跑偏。而且,由于长期关注西方媒体,对常用术语和他们的惯用语也相当熟悉,在英语交谈中并无障碍。从前9章内容看,他访谈的对象约有20人,大多数时间都在1小时左右,有的超过2小时,中间不间断,而且气氛都轻松而友好。能够将大量访谈内容写入书中,说明访谈的方向性很明确,信息有效率相当高。也正因此,这本书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研究型访谈的一个绝佳范本,被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所借鉴。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特别想表达的一种感受是,一个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深怀责任感的专业人士面对复杂而困难重重的现实所应该具有的“姿态”——即着眼点和着手处。时下关于中国社会状况的讨论、也包括对于传媒转型的讨论,如同一个寓言所描述的:在黑夜里,有一个醉汉丢了钱,他在路灯下一圈一圈地寻找,直到倒卧在地。勤奋的记者们完整再现了醉汉是如何转了一圈又一圈,并且访问了他的家属,甚至追溯了他的童年;专家们则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qikandaodu/2020/062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