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林述巍:『明星厨师』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热播节目《中餐厅》第三季中,除了前两季的“熟脸”明星,作为唯一的“素人”,国宴大厨林述巍可谓是一大亮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大厨,从前竟然
热播节目《中餐厅》第三季中,除了前两季的“熟脸”明星,作为唯一的“素人”,国宴大厨林述巍可谓是一大亮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大厨,从前竟然只是一个辍学的帮厨。
一个不安分的帮厨
林述巍是福建厦门人,在家里的8 个孩子中,他是最小的一个。因为家境贫寒,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15 岁辍学,在大酒店工作的二哥帮助下,找了一份帮厨的工作。
因为年纪小,他被分配做一项单调而枯燥的工作:领货。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在仓库找到厨师需要的调味料,然后用一个小推车运到厨房。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很多人觉得单调乏味都走了,但林述巍不同。他利用这一年的工作熟悉了所有调味料的品牌、特性、味道、用法,为他以后更加熟练地控制菜品的口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林述巍下定决心做厨师,还要从一次“表演”说起。一天,林述巍和二哥去别人家帮忙办宴会。宴会主人请顶级大厨烤制一只火鸡,火鸡旁围绕着参加聚会的众人,大厨出场后,在保温灯下展示着精湛的刀法,很快就把火鸡片好了。那优雅的技艺,现场散发出的味道和气氛,让林述巍心生向往。
“做个厨师,好像不错。”他对二哥说。
下定决心后,林述巍立即开始行动。因为当时的他接触不到核心厨艺,所以只能“偷师”。为了学习,他甚至去捡主厨读过的报纸,下班后把上面的食谱剪下来,做成简报,仔细研究。每个月他还会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去买杂志、食谱,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终于能接触到“做菜”这个核心工种。于是,他每天都泡在厨房里,时常做菜、试菜到深夜,对烹饪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候厨房是没有空调的,夏天温度能到50℃,林述巍在里面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几万人的激烈竞争中,林述巍幸运地被洲际集团旗下的五星级酒店挑选为主厨助理,踏上了实现梦想的阶梯。入行初期,林述巍跟随香港师傅学习粤菜,后来,他又向来自奥地利、英国的大厨学习西式料理。之后,他还辗转于厦门、青岛、深圳、北京、成都各地,学习不同菜系的做法。
用一份“工作餐”征服节目组
24 岁那年,林述巍就当上了五星级酒店的行政主厨。每天早餐后,他会开一个主厨会议。每道菜、每味食材,他都要“抠”细节。酒店菜单中的上百道经典菜品,就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
2013 年的财富全球论坛,主办方在16 个院落里以“家宴”形式,邀请各国嘉宾。分散的院落,让厨房成了大难题,一时间众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主厨林述巍灵感忽现,提出用在源头进行菜品分类打包的方式解决。经过演练,方案执行流畅无误,问题迎刃而解。
而他和《中餐厅》节目组的结缘,更有种“一见钟情”的意味。《中餐厅》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经营体验类节目,连续开播两季,人气颇高。节目第三季要选一名素人厨师参与录制,于是便在全国范围内遍访名厨。联系上林述巍后,节目组很快就来到酒店拍摄样片。
虽然参赛者中“高手”如云,但林述巍并没有做特别的菜色,只是做了一份简单的“工作餐”——炒饭、清蒸鱼和炒鳕鱼。那天,林述巍在厨房现做“现供”,节目组在厨房现场“开吃”。林述巍说:“我想让他们了解厨师真实的工作环境、氛围。”精湛的厨艺、丰富的带队经验以及和其他厨师出色的沟通,最终使林述巍获得了节目组的青睐。
林述巍愿意参加《中餐厅》最重要的原因,是节目组对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坚定理念。“要在节目里做最中国、最家常的美食,要用普通人家都能买到的食材,越接地气越好。”这句话打动了他。东方味道就是要能就地取材,化普通为神奇,能在异国他乡推广中国美食并获得认同,对一个热爱厨艺的人而言,成就感无以言表。
在这档和明星们一起做饭、开餐厅的节目中,作为唯一正牌大厨的林述巍承担了厨房里的大部分工作。每天十几桌客人,上百道菜品,林述巍奉献了一道道让人看得直流口水的美食。随着节目热播,林述巍“火”了,网友亲切地称他为“林大厨”“小林哥”。他从一名普通的美食制作者,变成了弘扬中华美食的艺术家。
货真价实的“宝藏老男孩”
实际上,最让观众感到意外的不是林述巍惊人的厨艺,而是他的英语水平。无论是和中餐厅的客人还是外面超市的老板,他都能熟练地用英语交流。原来,早在10 多年前林述巍成为行政主厨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各方面的学习。他想成为一名不光会做菜,还有眼光和创意的艺术大厨。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qikandaodu/2020/072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