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香港 “报业女王”胡仙的“情商”与“情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男性的社会角色普遍被定义为“养活妻儿”、“光宗耀祖”,男性的特征也多被描述为敢拼、敢闯的阳刚之气。与之相反,女子则更多的被要求重视持家之道,“三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男性的社会角色普遍被定义为“养活妻儿”、“光宗耀祖”,男性的特征也多被描述为敢拼、敢闯的阳刚之气。与之相反,女子则更多的被要求重视持家之道,“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这种男尊女卑的情况异常明显。时至今日,由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女性逐渐的摆脱了过去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边缘人的角色,拥有了更多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和途径。无论是在商界还是政界都不在缺乏女性的身影。值得引人注意的是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给女性“出人头地”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主观原因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加深?与男性相比,女性领导无论是在从商还是从政上具有的优势又是什么?在现实中又会有那些因素阻碍了女性领导之路的失败?本文拟以香港“报业女王”胡仙为例来对以上问题做一个粗浅的分析,从而为读者了解女性领导提供些许可供参考的资料。 一、家庭背景 胡仙,193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福建永定,其父是星系报业的创办人以及药业大亨,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著名华商领袖胡文虎。胡文虎在创办万金油的同时也在新加坡、厦门、香港等世界各地创办了声明远播的星岛报业等系列丛报,胡文虎也成为了显赫一时的华人富豪。胡文虎一生育有三男二女,胡仙是家中的长女,同时也是胡文虎唯一一个虽是收养但堪比亲生的女儿。被胡文虎收养后的胡仙自幼随父移居香港,过着衣食无忧的富家生活,但是胡仙却没有被宠坏,她自幼养成了勤俭朴素。温良谦恭的品行,因此深得胡文虎欢心。成年后的胡仙曾就读与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并顺利完成学业,在中学毕业之后胡仙便被父亲安排在了星岛报业实习。但是胡仙并没有想过她将会把一生都奉献给报业,她从小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作家或画家。 二、临危受命 1954年,胡文虎因心脏病复发在美国的檀香山去世。胡文虎身前并没有打算让长女胡仙继承他的产业。他有意的提拨其三个儿子,奈何天不从人愿,长子以外出走,二儿子胡山整天沉迷于香港的花花世界不务正业,唯一被看好的三子胡好也因飞机事故英年早逝。此时家族内其他堂兄堂弟都虎视眈眈的盯着胡文虎的财产。无奈之际,胡仙只得临危受命,继承父亲遗志,独立打理胡氏家族在港业务。胡仙在接管胡文虎的企业时,星岛报业的销量并不很好有时甚至处于亏本状态。再加上胡文虎创办星岛报业的初衷主要是为他的药业服务,报纸内容及其单薄,可读性不强,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这就使得星岛报业虽然名声远播但是却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很难摆脱目前亏损的困境。临危受命的胡仙为了使自己最敬佩的父亲的衣钵得以传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报业的改革工作中。她深知重整报业需要的是员工的凝聚力和士气第一天上任的胡仙独自一人和员工一起步入报馆乘坐电梯上班,并不时的以微笑和别人打招呼,虚心听取下属对于重振报业的建议。使得公司的员工们在第一天对她有了一个极佳的口碑。星岛报业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员工大概有近3000人,但是她却有一半都能叫上名字。在企业的管理上,胡仙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善于招贤纳士,审时度势,以提高报社的采编和管理水平。她认为,不能讲报纸办成老板一个人的,要时刻为读者和社会各界着想。除此之外,胡仙做事雷厉风行、英明果断,办理公务从不拖泥带水,去过她办公室的人可能会知道她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与众不同的办公桌,不必惊讶因为它没有抽屉,这不是设计师的疏忽而是胡仙专门请求设计师为她打造的,其目的是不让任何一份文件有机会积压。 三、报业兴隆 在胡仙的不懈努力下,1972年星岛报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度垄断了香港的广告收益,在当时胡仙的经营收益可谓是无人能敌。随着媒体业的兴起有的人抛出了报纸也会不断退出历史舞台的言论,胡仙身边的朋友也纷纷劝她放弃报纸业而多多关注新兴的媒体业,但是胡仙却不以为然,她认为无论技术发展到何时,传统报纸业的作用都不会被代替。为了与广播和电视比时效性,《星岛日报》花重金购进先进通讯设施、通过卫星同步传播海外部分的当日报纸,这一措施使得胡仙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营销之路。胡氏家族在其最鼎盛的时期控制了多达七分的报纸,包括《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天天时报》、《深星日报》、《华南经济日报》,同时还收购了著名的文化传信公司。届时胡仙所控制的产业市值高达84亿港元,她本人的身价也达到了50亿港元,成为了享誉海外的一代“报业女王”。 四、社会服务 胡仙从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并在父亲的影响下继承了父亲乐善好施、心系桑梓的大慈善家的精神。从50年代,星岛报业在胡仙领导下见有起色之时,胡仙为了完成父亲的意愿每年都会斥巨资促进香港的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包括:港人烹饪大赛、环岛竞步赛、业余歌唱比赛等使不少港人都受益的活动。此外,胡仙还向港人在周末时免费开放“虎豹别墅”,极大的丰富了香港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特别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香港出现了部分人在不法分子煽动下的抗议事件,极大的影响了香港的安定繁荣,此时的胡仙一改以往不谈政治的本色,在其营业的主要报纸上以头版头条的方式呼吁港人要对香港有信心,香港定会持续繁荣的报道。胡仙这一举措极大的安定了香港人的社会秩序。胡仙不仅仅致力于港人的社会公益的发展,同时她还心系祖国和桑梓地,胡仙在内地独资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该基金会的钱用于支持福建、汕头、广州等地的小学的建设,并捐赠了寸土寸金的地理位置位于开办广州少儿图书馆。 五、名扬四海 1971年当选为世界新闻协会主席 1988年,获得美国的只属于新闻出版专业人士的卡尔.范.安达奖 1988年美国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相继宣布8月1日为“星岛日报日” 获得香港政府授予的“太平绅士”的第一位香港女性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胡仙颁布了D.B.E勋衔,盛赞她为“女中豪杰” 六、“仙”气散尽 1998年12月18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最为普通的一天,但是对于胡仙来说这将是她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天,因为她不得不将她父亲为之骄傲的“虎豹别墅”出售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偿还她投资房地产时所欠下的巨额外债。这个总面积九万平方英尺位于香港半山大坑道的建筑不仅仅是胡氏家族的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也是《星岛日报》红极一时的标志。“虎豹别墅”的出售标志着曾经不可一世的报业女王从此将褪尽身上的光环,归于平淡,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一切要从一个“美丽的诱惑”开始讲起。1985年的土地拍卖会上正在进行一块名叫“地王”的土地竞拍,这块土地位于九龙的海洋中心对面,地理位置极佳,因此成为了香港地产界大佬们势在必得的竞拍项目。初涉地产界的胡仙和怡胜太平洋联手取得了该地皮的拍卖权,半年后,胡仙该地皮以合适的价格转让给其他地产集团,获利将近1.2亿,与星岛报业一年1亿港元来计算,此次的牛刀小试极大的刺激了胡仙进军地产界的欲望。在接受采访时的胡仙曾表示:“现在令我提起兴趣的不再是长线投资,而是一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的利润交易。”从此以后,胡仙大举进军房地产业,不仅在香港本土进行大量投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尤其是加大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并参与了20项物业的投资。但是月圆则亏,亘古不变。从1989年开始,海外的地产市值一落千丈,胡仙从此陷入了沉重的债务里,无法自拔。由于债务的关系,胡仙不得不被迫对星岛报业进行重组以用于债务救急。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胡仙不仅没能跳出债务漩涡,同时也使得她费心经营的星岛报业也处于尴尬的境遇。1991年何氏企业何英杰曾借给胡仙5亿港元助她脱困,商场上难得的真情使得胡仙有了7年的时间得以修整。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胡仙将星岛股份卖给中企基金而没有考虑何英杰控制的国际传媒时,何英杰对胡仙撕破了脸,几度要求胡仙偿还所欠债务,并通过儿子的公司提高法院,要求法院勒令胡仙破产,好公摊她的财产,在何英杰的逼迫下,1999年胡仙被迫同意将星岛报业出售给国际传媒集团。业界人士分析,其实早在胡仙步入房地产怪圈不久,何英杰就已经盯上了她的报业王国,其狼子野心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其实胡仙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全身而退,只是在1993年香港房地产市值较好时错过了良机,到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的楼市和股市在此升温,岂料胡仙还是没能把握机会,及时脱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在此次金融风暴中香港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均受到了重创,星岛的股价也得到不足1元,这次的胡仙在求救无缘时彻底的跌入了谷底,个人的负债高达6亿元港币,无奈之下出售了“守卫”一生的“虎豹别墅”,一代报业女王星光从此暗淡无光。 七、“女王”“情商” 重视传统价值(温文尔雅、敬老爱贤人、性格恬静) 善于学习,知人善任,观察深入 雷厉风行,决断果敢,精明筹划 乐善好施,爱国爱民,体贴下属 抓住机遇,广结人脉,积极进取 眼光长远,“贵人相助”(胡文虎、何英杰) 八、“女王”“情殇” 家财散尽,“仙”气尽失,孤独终老 术业不专,“信仰”不坚,一叶障目 遇人不淑,运气欠佳,缺乏“智囊” 女性柔肠,心慈手软,意志不定 缺乏智慧,错失良机,一再沉沦 投机倒把,一败涂地,分身乏术 “贪”,“嗔”,“痴”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qikandaodu/2020/112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