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从目不识丁到5代传奇,这个中国大家族,为什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翻译家英若诚及他背后的家族,堪称传奇。 为了迎接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开馆日,北京人艺近日也跟随潮流开启了一场直播秀。 直播一开始就为观众介绍北京人艺的“看家戏”《茶馆
大翻译家英若诚及他背后的家族,堪称传奇。
为了迎接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开馆日,北京人艺近日也跟随潮流开启了一场直播秀。
直播一开始就为观众介绍北京人艺的“看家戏”《茶馆》。
《茶馆》是中国话剧最经典的作品,60多年来,上演时几乎是一票难求。
它曾代表中国当代戏剧走出国门,进入欧洲视野。
这部剧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有个人起到关键性作用。
他的名字叫英若诚。
英若诚曾在《茶馆》,饰演贩卖人口的刘麻子,将刘麻子的“坏”诠释得淋漓尽致。
▲ 《茶馆》剧照,英若诚一人分饰两角——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但他对《茶馆》最大的贡献是在翻译上。
要知道,戏剧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而《茶馆》里有60多位人物,从车夫到掌柜、手工艺人到官员,市井方言一片喧哗,根本无法直译。
但英若诚却能将这样的作品译成英文,并让它在1980年带着英文字幕到欧洲各国巡回演出。
可以说,他是中国戏剧翻译史上的“超人”。
即便到了今日,《茶馆》在国外上演时采用的英文字幕,依然是英若诚当年的译文。
这位大翻译家及他背后的家族,堪称传奇——
从目不识丁起家到满门才俊,百余年仅凭几个人就闯出的一个名门望族。
1
英家祖上是目不识丁的满州旗兵家族,本姓赫舍里。
1664年,他们随顺治帝入关。
英若诚的祖父赫舍里?英华(字敛之)幼时家境贫困,本来只能学一些骑马摔跤的看家本领,但他有一个不寻常的追求:认字。
▲ 英敛之
这个追求几乎扭转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英敛之从小就很有思想,为了识字,他到茶馆捡包茶叶的废纸练字,等到他有点基础之后,就到一位教书先生那里当书童。
虽只是个书童,但英敛之往往在先生还没教会学生之前,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了,因此颇得先生喜爱。
▲ 英敛之的书法作品: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虚心
当时刚好有一位落魄的满洲贵族(雍正皇帝十四弟胤禵的直系后代)请了这位先生到府上当家庭教师,一来二去,府上的格格爱新觉罗?淑仲就看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
在先生的竭力撮合下,英敛之与格格成婚了,成了皇族一脉。
虽说一时鱼跃龙门,但英敛之能成为英氏崛起的第一块基石,还要归功于他忧国忧民的超前理念。
他每天勤写日记磨炼文笔,却拒绝参加八股文科举考试。
为追求新思想,参与改良派的百日维新。(后慈禧回銮下令大赦,法令中他的名字只有“英华”,没有旗姓。因为清廷不相信旗人会反清。也就在那时,英敛之弃了旗姓赫舍里改姓英,从此“英氏家族”出现了。)
▲ 英敛之携妻儿合影
眼见清廷无能,中国长期闭塞,人民苦不堪言。
英敛之决心按照西方的模式创办一份真正公平、具有正义感的新闻报纸,做人民的口舌,承担社会责任。
1902年,他避开慈禧等保守派的反对,在天津创办了以“敢言”著称《大公报》。
自己任总经理兼第一任主编,每天写一篇社论。
《大公报》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独立办报的风气,也是长江以北唯一一家此类的报纸。
可以说,是英敛之和《大公报》为中国报业史写下了最灿烂的一笔。
他在发刊词上写道:
“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在那样守旧的年代,从未接受正规教育的英敛之能有这样的远见与气魄,已非常人能企及。
2
英敛之既懂得创办《大公报》来启迪同胞智慧,他自然更明白“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也就是说,要想振兴国家,文化教育是重中之重。
于是他又创立辅仁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zonghexinwen/2020/062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