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红色涉县】西戌:红色新闻小镇 不断的革命电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尽管一早一晚依旧凉爽,但山里的天儿还是热了起来。与天气一起热起来的,还有这里的红色遗址。 涉县西戌镇沙河村,这个深藏太行深山中的村落、陕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所在
尽管一早一晚依旧凉爽,但山里的天儿还是热了起来。与天气一起热起来的,还有这里的红色遗址。
涉县西戌镇沙河村,这个深藏太行深山中的村落、陕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所在地,陆续迎来了众多访客。
邯长高速已经通到了涉县,以前被视为“畏途”的道路,如今已是一条坦途。
△王矿清(右)在沙河村讲述红色新闻的故事
赶到沙河村的时候,时近中午,街面上人烟稀少。依山而建的村子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沟渠,那是村子的排水渠。
“去年‘7·19’发大水,这条沟可起了大作用。”涉县文化馆王矿清说。
王矿清原来是西戌镇的文化站站长,现在在涉县文化馆供职。不过,他的家还在沙河村,他的事业也还是挖掘与传承红色文化。凡是当地与新华广播电台、与红色新闻有关的事,还是他在操持。“十多年了,这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了。”王矿清感慨地说。
也是,从开始注意到散落在西戌镇的红色新闻旧址,到现在“红色新闻文化”引起外界关注;从当年一孔孔快要坍塌的窑洞,到现在稍有规模的旧址;从老乡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到《红色号角》广播剧,王矿清已经说不清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了。至少从个人的角度看,那可是满满的成就感。
他说,西戌镇正在打造一个全国独有的红色新闻小镇。这里已被命名为中国红色新闻文化之乡,全国新闻广播、大专院校系统的革命传统和教育实践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沙河村的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还有东戌村的人民日报旧址、西戌村的新华社旧址等。
西戌,一个鲜为人知的深山小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发挥了“不亚于十万精兵”的号角作用,在新中国的新闻和广播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沙河村:红色电波从这里飞向世界
△邯郸·陕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机房旧址
这是北方农村常见的黄土崖头挖出的窑洞,难得这厚厚的黄土,成为当年“陕北的声音”天然的屏障。位于涉县西戌镇沙河村的简陋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如今,昔日的破败已经整饬一新。当初为了把旧址保护起来,王矿清没少找旧址的户主李如海谈心。他一次次往李如海的家里跑,还将其请到文化站收听自己参与创作的红色广播剧《太行之声》,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李如海另外选址建房,红色旧址得以保护起来。
从外边走进来,蜿蜒的青石路尽头,一棵老槐树下,一口甜水井旁,就是西戌镇沙河村革命老区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推开大门,眼前是一个整洁的小院,不大,但窑洞一字排开,院子中间,伫立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位英语女播音员魏琳同志的雕像。“魏琳”的身后,窑洞里边,就是当年的播音机房。机房内设备简陋,只有一张播音桌,一架送话器,一把绒垫椅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也没有门窗,播音时就挂上一条羊毛毯子当门帘。
在窑洞内,为了隔音和防止回音,窑洞天花板上钉着折皱折皱的白土布,四壁钉着本地产的灰白毛毡。隔壁一洞是音乐播音室,里面有一架旧钢琴、一部打击乐器,另一洞是机器房间。
播音员齐越是在1947年4月底从陕北来到太行山区的。此前,沙河村是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的所在地,因为陕北战局日紧,受中央指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随时准备接替陕北的广播。1947年3月29日晚,邯郸新华台忽然听不到来自陕北的声音。为了不中断人民的声音,同志们立即决定以陕北延安的波长播出《兄妹开荒》唱片,然后反复呼叫“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并且重播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次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接替陕北广播。就这样,“来自延安”的红色电波没有中断,从太行山麓传向中国大地。
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在这里开辟了英语广播,让毛主席、党中央的声音不仅响彻太行山的上空,响彻古老中国大江南北的上空,也响彻全世界的上空!
1948年5月23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与中宣部、新华通讯社、口播部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起到达西柏坡,重新回到党中央的身边。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继续在沙河村战斗,1949年9月迁入山西太原,成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而一部分人员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地。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zonghexinwen/2020/080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