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报纸的前世今生”:从中国纸媒的兴起落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些年来,“纸媒已死”言论已经成为时代媒体人的一个默认趋势,在互联网经济的不断挑战之下,留给纸媒的的生存空间已经令其难以喘息。 “天下之势,有始有兴,有默有亡。”殊
近些年来,“纸媒已死”言论已经成为时代媒体人的一个默认趋势,在互联网经济的不断挑战之下,留给纸媒的的生存空间已经令其难以喘息。
“天下之势,有始有兴,有默有亡。”殊不知,当下被人弃之一隅的纸媒也曾经经历过创世的辉煌,那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传媒大王如约瑟夫?普利策、乔治·琼斯等人,以及奋不顾身以笔代戎的邵飘萍、瞿秋白等人,无不让纸媒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虽然纸媒的时代已经式微,但纸媒人所留下的“纸媒精神”却依然值得后世之后学习和借鉴。
一、一张报纸的前世与今生: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播1.新闻伴随着人类而产生,但纸媒却是人类历经千年探索的成果
自从有了人类,新闻也就随之而诞生。诸如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燧人氏学会了利用钻木取火来获得熟食、伏羲氏交给人结网捕兽驯养牲畜的本领、神农氏将传统医药理论带给了世人、皇帝大战蚩尤成就一代伟业、大禹治水拯救一方百姓于灾害以及三皇的“禅让制”传承等等,之所以能够一代代的传檄下来,所依靠的就是人类代际之间的口耳传唱。
在尧舜时代,为了更好的采纳民意,就设置了“进善之旌”和“诽谤之木”,开拓了民间和宫廷的沟通桥梁。到了商周时期,“政府已设置专官,春秋二季,出巡列邦,采风问俗,归而上诸太史。”这也是最早的新闻采访活动,由这些活动所编撰的古诗歌、国语、国策都可以称之为古代纸媒的雏形。
2.从前的车马很慢,一份信息的传递可能需要翻山越岭走上几轮月圆
在汉王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以秦朝制度为基础,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框架,同时在各个封底分设诸侯王。“邸中传抄一切诏令章奏以报于诸侯,谓之《邸报》。”宫廷和诸侯王之间的信息往来,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由此为纸媒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环境。
汉武帝时,国土开拓、邮驿畅通,“邸中传抄一切诏令章奏以报于诸侯,谓之《邸报》。”相传,在西汉哀帝时期大司空师丹拟改革货币,起草了一份奏折嘱人抄写。不料那位缮写者多抄一份传了出去,在京都当中引发了较高的舆论风向。哀帝获悉后十分恼火,结果将师丹罢官免职。虽然一次的传抄行为不能够称之为纸媒,但是师丹的这一行为却被后世之人借鉴形成了初代纸媒的传播方式。
在这样的官邸环境当中,纸媒在不断地孕育和生长,一直到唐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官邸”才得以发行。
宋代《海陵集·论禁小报》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焉。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焉,邸吏书之,传递官府,飞报远近谓之小报焉。”明代时期的邸报已经不再局限于手抄传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明代纸媒的生产效率有了极大提升,如顾炎武曾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才有活版”。到清朝时期,官府专门设置了“抄写房”,将皇帝的诏书命令、朝廷政事刊登于其上。
二、从小众到大众,中国纸媒开启了辉煌的近代传播史1.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成就了中国纸媒的繁荣盛世
就像近代的中国一样,官邸面对西方成熟纸媒的冲击,逐日的走向没落。同时,必须要认识到官邸的传播虽然有了一定的程序,但其主要受众对象依然是达官贵族,普通百姓对于官邸而言既无法有效地接触,同时也因为文化水平问题难以识别。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走来,西方国家发现了中国这一方沃土,中国的大门在强势的帝国压迫之下门户大开。此后,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传播,西方各个国家的传道士和纸媒大亨开始在中国开设报馆,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对中国人进行宗教教化。固然,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袭有着其私利性目的,但不得不承认它给中国纸媒的创立和变革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一大批爱国志士的推动之下,中国纸媒迎来了它辉煌的繁荣盛世。
2.以笔为戎,中国革命者以纸媒为战地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版了《万国公报》,作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国人创办报纸栏目。万国公报是对中国近现代影响重大的报刊之一,当时人称之为“西学新知之总荟”,如果你想要了解西方知识,信息,那么万国公报就是不二之选。
1900年,北京报业发展最为繁荣,出现了六大字号报房,分别为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六大报房掌控着整个北京的报业市场,各分其职。到1911年,各大报房联合开设了一处报刊发行处,总领发售各类报纸,规模较大,为中国最早的国民报刊机构,各大商行、官府、钱庄等都纷纷订阅报刊。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zonghexinwen/2020/081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