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南方报业小记者走进“烽火课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品粤游径”研学营是以走读历史的研学方式,帮助孩子培养爱国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南方日报记者?张迪?摄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 ????9月5—6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广
????9月5—6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打造的“品粤游径”研学营首堂户外课走进连州“烽火课堂”。7名南方报业小记者在研学导师、连州文史专家曹春生的带领下,踏上了缅怀历史,致敬先师的研学之旅。
????“烽火课堂”里的故事
????前不久,四年级的郭天悦为参加南方+发起的“我心中的抗战英雄”有奖征文活动,准备了一段关于抗战旧址的视频介绍。
????拍摄者是她的妈妈,在妈妈看来,女儿对抗战的了解还只停留在课本或者影视剧上。她希望通过实地探访,让孩子对历史有更深的感触。
????在“品粤游径”研学营开营前期,主办方发起了“我心中的抗战英雄”有奖征文,优胜者将有机会免费参与研学营的户外课程。征文活动在多所中小学校反响热烈,主办方共收到800多篇来稿,最终7名同学入选南方报业小记者,亲身感受“烽火课堂”。
????“烽火课堂”究竟是什么?
????抵达目的地之前,7名小记者接到了采访任务,他们需要通过采访三个关键人物,来了解关于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旧址的前世今生。三个受访对象分别是:连州文史专家、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他会讲述关于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史;西塘村村长陈卫明,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旧址就位于西塘村;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学生胡则霖,他做过活化旧址的相关课题。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关于抗战时期华师前身连州办校的故事,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的故事,乡村发生改变的故事,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连吃饭的工具都可以不要,书却不能丢。”来自广州的六年级学生魏弘艺在汇报采访成果时不禁感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采访只是形式。交流引发思考,是这堂课的真正要义。
????初一学生张霈林在与大学生胡则霖交流后,对为何要保护和利用遗址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历史,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吗?”四年级的郭天悦甚至开始思考历史的现实意义。
????“烽火课堂”不只是历史的重现,更多的是让历史照进现实。
????研学营能够带孩子前往省立文理学院旧址,这令魏弘艺的妈妈魏春燕颇为赞赏。“先辈们在硝烟当中艰苦治学,这种精神应该要让孩子去感受,去传承。”
????让历史启迪智慧
????对于孩子们而言,历史更多停留在课本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这样的陈述虽客观,但不生动。故事的细节,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真正动人之处,未必会出现课本里。
????孩子们需要走出去。这是很多家长们的共识。“他们对历史无感”“他们不知道幸福从何而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觉得是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读书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为自己”等,如何让孩子从历史中得到启发?
????主办方表示,“品粤游径”研学营正是以走读历史的研学方式,帮助孩子培养爱国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
????历史是留痕的。“广东”二字从何而来?燕喜山现存宋、明、清石刻近40题,其中以宋的题刻最多,以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广南东路转运使向宗道题名最为珍贵。
????令南方报业小记者、初一学生杨轩懿印象很深的是,位于刘禹锡纪念馆门口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广南东路”,后简称为“广东”。
????《燕喜亭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当时贬任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山亭而写的一篇亭台楼记,把连州的山水描摹得非常漂亮。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司户参军。韩愈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下属,对他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此时两人同贬于一地(阳山为连州属邑),作者就在阳城为他写了这篇散文。很多人读了这篇作品后,想到连州玩但交通不便,于是按照韩愈在里面的描写,把它画成画挂在中堂,可见韩愈的文章影响之大,连州的山水之美。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zonghexinwen/2020/091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