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报业》栏目设置[06/28]
- · 《中国报业》数据库收录[06/28]
- · 《中国报业》收稿方向[06/28]
- · 《中国报业》投稿方式[06/28]
- · 《中国报业》征稿要求[06/28]
- · 《中国报业》刊物宗旨[06/28]
防汛救灾·报业记者在一线丨顶端新闻记者的24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郑州“7.20”水灾已经过去几天了,但头条新闻记者李成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1997年出生的李成宇,还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灾难。他说,在出去接受采访之前,我从未想过
郑州“7.20”水灾已经过去几天了,但头条新闻记者李成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1997年出生的李成宇,还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灾难。他说,在出去接受采访之前,我从未想过灾难会如此严重。但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必须冲到前线,靠自己的力量,让救援力量及时到达救援现场。
李成宇记得清楚,7月21日晚上7点左右之后,他和记者金元一起骑摩托车采访,从京广路开到北三环,再开到东三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停滞点时,他们就会下来参观。听说白沙的情况很严重,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了白沙。在东四环附近,他们遇到了支援郑州的江西消防队。他们正在使用皮划艇营救被困在社区中的人们。李成宇和他们的摩托车停下来,涉水过水接受采访。李成玉说,当时的水有半米多深。
晚上7点到12点,李成宇等人已经在雨中四五个小时了。李成宇穿着短袖短裤。他的衣服都湿透了,紧紧地贴在他身上。回来的时候,他不得不在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李成宇觉得自己的衣服特别冷,身上也特别冷。他浑身发抖。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靳元感觉到了,从后面紧紧抱住了他,两人用彼此的体温来暖和。
那天采访结束了,回到家后,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第二天一早,李成宇再次踏上了征程。这一次,李成宇一个人出去了。他乘飞机前往受灾最严重的阜外华中医院。飞机降落后,立即开始转运重症患者。情况紧急,存储空间稀缺。为了再转移一名病人,李承宇想也没想就让座,选择留在一个岛状医院接受进一步的采访。 .
下午5点左右,最后一架救援飞机将运送医护人员和两个刚刚满月的婴儿。李成宇坐飞机记录下这段“生命的接力”。那一幕尤其令人难忘。李成宇看到一群医生满头大汗地跑来跑去,婴儿身上还插着一根管子,医生和护士各抱一个,婴儿在他们怀里静静地睡着了。李成宇心中充满了感慨。
5点坐飞机飞樱桃谷,7点赶到花园路土地中心,全网第一个发谣言说“土地中心不是塌方” 消息称,8点多我赶到省人民医院采访了患者的安置情况。下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肚子饿了,李成玉想起采访时除了有人塞了一个小包子,一整天没吃多少东西,就喝了五六瓶水。可李成宇却觉得没什么。因为他发回来的照片、视频、采访声音不停的经过后方编辑处理,通过头条客户端、微博等三方平台独家发布在全网,郑州救援及时送达.想到这里,他就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费。
《哪里是重灾区,我往哪里去。把最需要的消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为家乡的救援贡献力量.”李成宇说,为了工作不分心,他甚至将家人屏蔽在朋友圈之外。
无独有偶,在过去的24小时里,在郑州的各个救援现场,都能看到顶级记者的身影。
李成宇说,他们的很多面试团队都是90后、95后出生的。他们以各自的住所为坐标,赶往附近的新闻网站。困难抵达救援现场,在郑州东站附近探望滞留旅客,密切关注嘉鲁江附近泄洪动态,通过电话采访目击者和救援人员被困在家中,并在其他地方承担了受困任务。在线直播...
他们要么在采访第一线,要么在前往采访第一线的路上。 90后顶级记者孙蓓站在郑州重灾区白沙身边,在救援现场和有信号的地方来回奔波,及时发回“救援队已安全转移1500人”,阜外医院自述-救援也在进行中。缺纸尿裤和奶粉等消息,最先传递到这里的救援情况。记者张燕燕、杨一浩开着樱桃谷报道路况,提醒“断路”、“饮??水不足”等“救命”报道;记者张从博成为“平凡的英雄”搜寻者 出土多次救出一家四口的阿超,并在京广隧道找到了劝人弃车救人的“呐喊哥”;记者翟建林奔赴荥阳、新密,直击救灾村;记者刘元怀、耿以卓报道“岛”龙子湖后,踏上救援车在重灾区新乡。
这是一个极度疲惫的24小时,也极其危险。 24小时。疲倦和危险深深地伴随着他,但李成宇说,作为记者,他看到自己的报道帮助了救援,手稿粉碎了谣言。那种成就感,给了他很大的力量。 ,这样他才能继续稳稳地走。
文字:寇迅视频图片:李成宇
文章来源:《中国报业》 网址: http://www.zgbyzzs.cn/zonghexinwen/2021/0804/913.html